从父母的成长背景浅析原生家庭的痛
从小,她就背负着这样可笑又心酸的命运长大。母亲从未对她好过,三个姐姐一起欺负她。她努力读书、成绩优秀,但母亲却不为她前途考虑,反让她去打工供弟弟上学。等到房似锦工作,她更是像仇人一样,天天发信息打电话,威逼房似锦拿出一百万。
看到这里,我想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,已经出离愤怒了。生了她,又不要她,不肯养她,还要勒索她,这哪是一个母亲?她配做母亲吗? 租父母小编分享。
然而,这样令人窒息的案例并不是影视剧中虚构出来的。在知乎搜索"原生家庭",跳出来的问题是"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多大"、"怎样摆脱或降低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"。
搜索"父母",跳出来的是"我很讨厌我的父母,这正常吗?"、"你对父母有多失望?"、"不爱父母,正常吗?"
里面有许多的案例,都超出我们普通人的认知,令人心惊。如果是带着极端恶意的原生家庭,逃离或许是唯一的办法。可是对更多人而言,我们面对的是曾经犯过错、却又确实爱着我们的父母。这样的原生家庭,我们该怎么逃离?
我们逃无可逃。
命运馈赠的礼物,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
我有两个闺蜜,两人都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。不到30岁,一个已经是上市公司的主管A,一个是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从业者B。两人都很优秀,但她们倆性格截然相反A热情、自信,B内敛、谨慎。通过对比他们的父母,我发现了两人性格差异的原因。
A的父母恩爱,A的成长充满了爱意和鼓励。所以A非常自信,又善于交际,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。B的父母经常在她面前争吵,虽没有虐待行为,但也让B变得内敛,比起表达,她更喜欢沉默,所以她选择了用笔发声。
从个性上看,似乎A比B更讨喜。然而,这个世上从没有绝对的好事,也没有绝对的坏事。命运馈赠的礼物,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。
A善于交际,却没几个交心的朋友。活泼的她高中时就有了男朋友,经历了好几段感情,然而感情之路一直坎坷。究其原因,虽然父母给了她无尽的爱,却也让她养成了凡事只为自己考虑的思维习惯。她经常因为对方不懂自己想要什么,或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而生气,导致争吵。所以她的感情总是以惊艳了时光开头,以一地的鸡毛结尾。
反观B,她不爱说话,但人缘很好,朋友们聚会总爱叫上她。她细心、体贴,似乎能观察到每个人的情绪,在别人需要时默默帮助。父母的感情让她变得自卑、敏感,却也让她在很小时就思考感情和人生,得到了超越同龄人的通透。工作后不久,她的一个同事就向她表白。去年两人的第二个爱情结晶出生,儿女双全,把小日子过成了一个"好"字。
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,被原生家庭深深地影响。每一个无意识的行为举动,可能都是父母在你身上打下的烙印。所以才会有那句话——长大后我就成了你。但影响是好是坏,从短期和长远看,又可能是不一样的。正所谓,"福兮祸所倚,祸兮福所伏"。
福耶?祸耶?
对不起,你可能永远都等不到父母的道歉
父母在等我们道谢,而我们在等父母道歉。
原生家庭的痛,痛过的人才知道。小时候,父母的忽视、不屑的眼神、无来由的责骂、无休止的争吵、不公正的偏爱,都可能成为我们心上的一道疤,进而影响我们一生。
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,那么,我们该庆贺——因为我们走出了疗愈的第一步。撕开伤口,是为了寻找病因,是为了更好的愈合。
这时候我们就该思考:父母当年为什么会那样做?他们知道自己的做法伤害了我们吗?让我们把时间轴往回拨,去看父母那代人的成长背景。
以五六十岁的父母们为例。
他们出生在60-70年代。他们的父母出生在40-50年代。那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,那是满目疮痍亟需重建的年代,那是医疗条件极度落后、一点小病都可能要人命的年代。你可能很难想象,1949年,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!所以那时的人们信奉多子多福,认为生男要比生女好。他们只负责生,不负责教育。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的才智确实有限,很多人甚至没念过小学,另一方面他们光是为了能吃上一口饭,已经需要拼尽全力。
我们的父母就是被这样的家长养大的。他们开始上小学,但往往一边读书一边还要帮家里干活。他们鲜少得到父母的关爱,又在稚嫩时就开始承担繁重的农活,可想而知吃尽了苦头。他们吃过的苦,就像录影机,无意识地投射到作为他们子女的我们身上。可能这样说略显冷漠,但真相就是:你吃的苦他们无法感知,或者在他们眼里不算什么。就算你的父母是高知,但不好意思,他们信奉的还是"保剑锋从磨砺出"这样励志又带着疼痛的话语。
正是因为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,所以才会产生代与代之间的摩擦和伤痛。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很多人的伤痛记忆都大同小异,为什么很多人的经历会引起无数人共鸣。
李诞在《奇葩说》中说道:"咱们跟父母有理念之争的时候,要多想一想。中国发展得太快了,我们的父母能活到今天,能把我们养大,就是靠的他们那一套过时的观念。他那一套过时的观念,在他像你这么大的时候,是非常先进的。这一套非常过时的观念,让他度过了一些很苦难的岁月,你才能活得这么健康,还能跟他battle。"
我们内心渴望的爱和亲情,可能是父母那一辈根本想都不敢想的。而父母给我们的,也可能是他们已经能想到的最好的。所以,我们想让父母道歉,可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,更何况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付出许多,又谈何道歉呢?
你真的不需要和原生家庭和解
有人拼命想和原生家庭和解,却把自己搞得更加伤痕累累。
其实,既然我们等不到父母的道歉,我们也不需要和他们和解。
我们需要的是和自己和解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说: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非常重要,这是我们活的幸福与否的根本。
小时候,我们总是渴望父母的关爱,希望"被父母看见"。但等到长大,我们就该明白,父母是父母,我们是我们。我们和父母之间,是有一条界线的。我们每个人,最先应该做的,就是看见自己。
过去的伤痛已然发生,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,那都存在于过去。我们已然看见伤痛,那么便不该沉浸在受害者身份中不能自拔,不要再去探究他人对错。而是看见自己,正视自己,修正自己。
我们需要和自己和解,我们需要轻轻拥抱那个曾经弱小无助的自己,告诉他:"你的人生是由你自己决定的,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决定的。"
看见曾经受到的伤害,看见恨,也看见爱。看见真实,也看见自己。
不要让原生家庭成为阻碍自己成长的羁绊和借口。从今天起,看见自己,让自己为自己负责,自己给自己幸福。
"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,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,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。"——尼采
北京租父母http://www.zulinshiyanyuan.com/
- 上一篇:父母已经成了需要被呵护的角色 2020/9/7
- 下一篇:父母不在了,亲兄弟姐妹关系反而不如以前亲近 2020/9/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