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服务
联系方式

    365健康网·健康养生网

    广告合作QQ:68264818

    微信搜索13784127871加好友

    网站:http://www.dhdly.com

你的位置:首页 > 生活服务

租父母分享:怎样才能成为完美型父母?做60分父母

2022-9-3 16:46:04      点击:

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家长的提问:" 怎样才能成为完美型父母?"   租父母小编分享。

点赞最高的回答是:

" 做父母的就应该全身心的为孩子付出,把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下一代上,这才是为孩子的将来负责。"

不难看出,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。

我能理解,但,并不认同。甚至我想说,千万别做这样的完美型父母

孩子因父母 " 过度关注 "、" 过度付出 " 而酿成的悲剧,真的不在少数。

0621_32.jpg

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有这么一个观点:

人最讨厌的一种感觉,就是亏欠感。因为我欠你的,所以我是个坏人。

当孩子无法达成父母的心愿时,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亏欠感、愧疚感。

孩子为了逃避 " 坏人 " 标签,只能选择远离 " 好人 ",也就是父母。

这就是为什么 " 父母对孩子越好,孩子反而越讨厌父母 " 的深层原因。

其二,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。

安揪的成长路线,几乎是被妈妈康妮一手安排的。

" 我妈让我考人大附中我就考人大附中,我妈让我上康奈尔那我上康奈尔了。"

她说,连酒店专业都是妈妈选的,原因是妈妈觉得做酒店经理可以活得很舒适。

可当安揪被人问起自己的专业方向时,她却羞于说出,觉得无地自容。

因为这不是她自主选择的,而是妈妈拍板决定的。

安揪究竟想要什么呢?连她自己也不清楚。

" 我认识很多同龄人,他们高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但那时候的我基本没有什么自主思考的能力。"

" 虽然我脱离开了我妈的管理,但是我自己其实没有别的模式去生活,只会这种管理和被管理的模式。"


安揪一直活在 " 妈妈安排一切的思维惯性 " 里。

父母为孩子包办所有,确实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。

可是,这对于孩子来说,却是以牺牲自我意志为代价的。

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做决定,那么孩子的对于 " 思考 " 这件事,就会产生惰性。

一来,在父母的管控之下,孩子几乎没有时间空间去探求自己的内心想法。

二来,孩子做决定的经验太少,压根儿不相信自己有做选择的能力,所以干脆听父母指挥了。

孩子一旦习惯了这样的惰性思维模式,就很容易变成一台 " 机器 ":

——别人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,不用去想为什么,也不用想自己需要什么。

让他人来定义自己的价值,不再主动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。

久而久之,就会忽略自己的真实诉求,甚至忘记 "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"。

因为爱孩子,所以总想把好的都给他。

身为母亲,我对这一点感同身受。

不过,孩子在这种 " 过度付出的关系 " 中存在困境,也是赤裸裸的现实。

为什么父母会执着追求这种 " 完美付出者 " 的形象呢?


心理学有一个观点是,人的外在欲望往往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匮乏。


怎么理解呢?


比如,有的父母内心缺乏 " 被关爱 " 的感觉。


前两天听一个朋友抱怨说,儿子一点也不体谅自己。


原因是,她每天花 7 个小时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。研究菜谱,烹饪菜肴,还给孩子夹菜喂饭,儿子竟然说他受不了了。


我反问她:换位思考一下,要是你都初中了,爸妈还要喂你吃饭,你是什么感受呢?

她回答:我当然会很开心,小时候父母很忙,我几乎没有吃过他们做的饭,儿子竟然身在福中不知福。

听到她的话,我就明白了:

一方面她爱着孩子,所以想竭尽所能的为他付出。


另一方面,她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,弥补小时候的自己。

有的父母表面看起来控制欲很强,总是无意间侵犯孩子的边界,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住着一个希望被关爱,被看见的孩子。

这个孩子可能被父母忽略过,伤害过。

这种过度付出,也是父母表达自我关爱的一种方式:

——对我的孩子好,就相当于对自己好。

再比如,有的父母缺乏独立意识。

他们喜欢干涉孩子的任何决定,为孩子解决一切烦恼,其实是希望孩子可以依赖自己。

这种被需要的感觉,本质上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精神索取和依赖。

在一档相亲节目上,朱雨辰的妈妈因为一句话出圈了:


" 我一个人能顶两个菲佣。"" 我用整个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儿子。"

可朱雨辰对妈妈的态度,却是又爱又怕:

" 她太无微不至了,让我觉得我已经不太敢反抗她了。"

除了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外,妈妈也绝对称得上是朱雨辰生命里的 " 女主人 ":

干涉儿子的工作,朱雨辰能接什么样的戏份,她有绝对的话语权。

决定儿子的感情,只有她顺眼喜欢,才能继续交往 ......

这对于已经 40 岁的朱雨辰来说,太痛苦了。

他也试着反抗过,可是一拉开距离,妈妈就整天以泪洗面,茶饭不思。

所以,他不敢了。

不是孩子不想要独立,而是父母的内心不够独立。

他们需要依赖孩子,来填补自己生活里的空虚感,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。

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样。

有的父母在孩童时代,因为一些原因,没有发展出自主的意识,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
所以,他们把 " 为孩子付出 ",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。

可一旦孩子独立,便会失去这样的精神支撑,随之而来的就是迷茫、焦虑、不知所措以及无意义感。

他们并没有意识到,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。

之前看到过这么一句话:

自我是一个陷阱,任何人休想通过爱来填补它。

也就是说,一个人内心的缺失,很难通过与另一个人的相互捆绑,而得到修补、完整。

家长要明确这样的认知:


父母与孩子的关系,终将指向分离,成为彼此亲密又独立的个体。

其次,还要把这样的认知落实到生活中。


具体怎么做呢?


首先,学会 "课题分离"。这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。


简单来说,就是把关系 " 责任化 ",该是谁的问,谁的责任,就由谁来负责。


分清楚父母需要解决的课题是什么,孩子需要解决的课题是什么,彼此间保留界限,不去强求对方。


脱口秀演员傅首尔的做法,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。


她曾在某个综艺节目上 " 吐槽 " 孩子:


" 儿子过生日发朋友圈感谢了所有人,唯独没感谢我和老公。"


而且,这还是朋友告诉她的,因为儿子的朋友圈设置了分组,屏蔽了他们。

一开始,傅首尔也觉得很生气,很难接受。

父母为他付出这么多,难道不值得感谢一下吗?

但没过多久,她就想通了:


" 儿子屏蔽我,和我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没有关系。"

这种思考方式,就是利用了 " 课题分离 " 的思维。

对于儿子来说,开始向父母隐藏一些秘密心事,是他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,是他成长的重要课题。

对于傅首尔来说,适当放手,让孩子拥有选择权,奔向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,是身为父母的课题。

两者相辅相成,而非矛盾对立。

孩子这么做,是因为他长大了,而不是他对父母有意见;

父母有失望、不解、愤怒,是因为没有在孩子身上得到想要的,这也无需自我否定。

这是许多父母需要修炼的能力。

孩子有孩子的关要过,父母也有父母的路要走,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

把期待完全放在另一个人身上,得到的往往是消耗,而非自我的圆满。


其次,要学会做 60 分的父母。

意思就是,当孩子遇到困难时,父母可以给予 60 分的引导与支持,但剩下的 40 分,需要有所保留。

就像电影《当幸福来敲门》中的爸爸一样。

克里斯一边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,努力扛起重担,照顾好儿子的生活。


另一边,他也会生气,会向孩子袒露许多无力的时刻。

孩子并没有因此而看低爸爸,反而觉得:

" 爸爸是爱我的,他会尽可能的保护我,但爸爸不是万能的,我要成长起来,对自己的人生负责。"


60 分父母虽然会暴露父母的脆弱和局限,却可以让孩子在有爱的氛围里中,获得相对独立的成长机会。

所以,对于孩子来说,完美父母绝不是过度付出型的父母。


而是敢于承认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敢于让孩子活出真实自我的父母。

租父母http://www.bjkt365.com/

Copyright 健康养生网 365健康网 www.dhdly.com 冬季养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冀ICP备13023458号-1